• 旅行健康指引

    一、登革熱

     

    (一)基本知識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登革病毒引起、伊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 骨髓及關節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重則可以出現出血住院、嚴重臟器損傷(如急性心肌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急性肝損傷、急性腎功能不全、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等表現),甚至死亡。


    在廣州,登革熱主要通過白紋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人類后在人群中傳播,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傳播。


    (二)流行地區及概況
    登革熱廣泛流行于全球熱帶和亞熱帶的非洲、美洲、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當前世界范圍內傳播速度最快的蚊媒病毒性傳染病。全球36億人存在登革熱病毒感染風險,每年約有3.9億人感染,導致9600萬人出現顯性感染癥狀。
    目前登革熱疫情正在東南亞地區肆虐,數據顯示,2019今年至今,已出現約67萬起病例,其中超過1800人已死亡。(來源:中新網9月12日報道)


    登革熱疫情嚴重的東南亞國家:菲律賓、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緬甸、老撾、新加坡等國家。


    查詢最新疫情數據,可查詢以下網址
    1. 世界衛生組織登革熱監測
    https://www.who.int/westernpacific/emergencies/surveillance/dengue


    2.香港衛生署最新旅游情報
    https://www.travelhealth.gov.hk/sc_chi/outbreaknews/2019/ond13August2019.html#8180


    (三)個人、團體前往的預防指引

    境外旅行登革熱預防三部曲
    第一步:
    出發前,可以查詢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登革熱專題網頁或電話廣州衛生熱線12320了解更多登革熱預防知識,通過網絡查詢旅游部門、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的旅游提醒,了解當地疾病流行情況,做好知識準備,并可購買一些防蚊藥品后再前往。


    第二步:
    境外旅游人士應該提高警惕預防登革熱,并采取以下預防蚊咬的措施:
    1.時常穿淺色、寬身的長袖衣物及長褲;
    2.到有空調或裝有防蚊網的地方住宿;
    3.住宿選擇有空調、紗門、紗窗和蚊帳的房間。使用蚊香或電子驅蚊器,還可以用殺蟲噴霧劑對房間實施滅蚊處理。;
    4.于外露的皮膚及衣物上涂抹蚊蟲驅避劑。;
    5.于沙灘游玩時,除搽上防曬用品外,亦應搽上蚊蟲驅避劑;
    6.于旅途中依照指示重復使用蚊蟲驅避劑;
    7.如要前往登革熱流行的山林地區,檢查并清除住所及周邊積水。如果蚊蟲密度高,建議現場噴灑滅蚊藥物。

     

    第三步:
    旅游人士如在旅行途中或從旅游地區返回后出現如下癥狀:
    1. 突發高熱,伴“三痛”——頭痛、眼眶痛、肌肉關節和骨骼痛;
    2. 乏力;
    3.臉部、頸部、胸部及四肢皮膚發紅,呈“醉酒貌”,甚至出現眼結膜充血、淺表淋巴結腫大、牙齦出血及皮疹等癥狀;
    一旦出現上述癥狀,一定要去正規醫院及時治療,并主動告知醫生近期旅行史,以便醫生及早診斷治療。
    特別提醒:因登革熱感染者處于潛伏期尚未發病或者隱性感染者不發病等原因,旅行居民回國后的14天內,應繼續做好防蚊措施,避免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給親友和周圍居民。
    近年來,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登革熱疫情嚴重。旅行居民感染風險高,感染后存在重癥及死亡風險,因此特別要注意做好預防工作。

     

    (四)政策及技術文件(附件下載)
    1.廣州市登革熱防控工作方案

    2.廣州市登革熱疫情應急預案(2018年版)

    3.廣州市登革熱與基孔肯雅熱監測方案

    4.廣東省登革熱防控專業技術指南(2015年版)

     

    二、寨卡病毒病


    (一)基本知識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感染引起并通過蚊媒傳播的一種自限性急性傳染病。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1周內傳染性最強,傳播媒介主要為埃及伊蚊,人與人之間可以通過母嬰傳播、血液傳播、性傳播。潛伏期可能為3-12天,主要臨床癥狀為發熱、皮疹、關節痛、肌肉痛、結膜炎等癥狀。一般癥狀較輕,持續2-7天。各類人群對寨卡病毒普遍易感,孕婦感染可導致新生兒小頭癥畸形,也可導致成人吉蘭-巴雷綜合征等后遺癥。


    (二)流行地區及概況
    寨卡病毒病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國等國家和地區。1947年病毒發現至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病主要表現為散發。2007年在太平洋島國出現暴發疫情。2013-2014年在南太平洋的法屬波利尼西亞發生暴發疫情,報告病例約10000例。2015年開始蔓延至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多個國家。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亞洲及歐洲部分國家有輸入病例報告。


    目前寨卡病毒病疫情集中在南美洲、東南亞地區和西太平洋地區的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美洲地區,2019年1~3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佛羅里達州各報告病例14例;1~4月秘魯報告孕婦病例14例;2019年1~6月巴西圣卡塔琳娜州報告22例,米納吉拉斯州報告1231例。亞洲地區,2019年1~5月韓國報告13例,新加坡報告5例等。2016年2月9日我國江西省發現首例輸入性病例,截至2019年8月1日我國共發現輸入性病例30例。


    (三)個人、團體前往的預防指引
    1.在疫區旅行、生活、工作時應做好防蚊措施,應穿長袖衣服及長褲,并于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涂上驅蚊藥物,避免在樹蔭、草叢、涼亭等戶外蚊蟲較多的地方逗留過久,避免蚊蟲叮咬。 
    2.外出旅游務工應關注當地傳染病流行情況,盡量避免前往疫情流行地區,孕婦及計劃懷孕的女性不建議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國家或地區,如從寨卡病毒流行區回國后需采取安全性行為,并至少6個月后再備孕。
    3.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 應采取居家防蚊隔離措施,防蚊隔離期限為自檢測之日起10天,4周內避免獻血,自檢測之日起2-3個月內盡量避免性行為或采取安全性行為。
    4.避免蚊子叮咬是預防寨卡病毒感染的關鍵措施,避免在樹蔭、草叢、涼亭等戶外蚊蟲較多的地方久留。
    5.歸國入境時如有發熱、皮疹等不適癥狀,及時向海關主動申報,配合海關進行排查。
    6.游玩歸來后14天內出現發熱、皮疹等不適癥狀盡快就醫,并主動告知醫生旅行史。


    (四)政策及技術文件(附件下載)
    1.《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二版)》(國衛辦疾控函〔2016〕311號)

    2.《寨卡病毒病診療方案(2016年第2版)》(國衛辦醫函〔2016〕259號)

     

    三、基孔肯雅熱


    (一)基本知識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臨床表現與登革熱類似,主要通過白紋伊蚊(花斑蚊)、埃及伊蚊叮咬傳播,這兩種蚊種也可以傳播登革熱、寨卡病毒病等。患者、隱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病毒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潛伏期1至12天,通常3至7天。主要癥狀為發熱、關節痛/關節炎、皮疹。急性癥狀一般持續5至7天。無特效藥物治療,主要為對癥治療,盡早就醫。基孔肯雅熱為自限性疾病,預后良好,無疫苗預防。


    (二)流行地區及概況
    基孔肯雅熱的地理分布與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關,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區、東南亞地區、印度洋沿岸及島嶼、西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或亞熱帶區域呈地方性流行。2012年以來,基孔肯雅熱呈現向全球各國蔓延趨勢。東南亞地區,2019年1月-5月泰國23個省報告病例3,379例;1月-4月馬爾代夫報告病例790例;1月-6月新加坡累計報告20例。非洲地區,2019年1月-6月剛果共和國報告疑似病例10462例。美洲地區,2019年1月-5月巴西里約熱內盧州報告病例30871例。我國近年來每年都有輸入性病例報告。

     

    (三)個人、團體前往的預防指引
    1.前往南美、南亞、東南亞等疫情流行地區的人員,出發前應了解目的地國家疫情流行情況,做好防蚊物品準備。
    2.在發生疫情的地區外出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蚊蟲驅避藥物。
    3.如出現發熱、關節痛、皮疹等癥狀,且病前12天曾有疫區國家居住或旅行史,請及時就醫,并主動告知醫生旅行史及蚊蟲叮咬史。
    4.歸國入境時如有發熱、皮疹等不適癥狀,及時向海關主動申報,配合海關進行相關疾病排查。


    (四)政策及技術文件(附件下載)
    1.基孔肯雅熱診斷WS/T 590—2018

    2.《基孔肯雅熱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2年版)》(衛辦疾控發〔2012〕128號)

    3.《基孔肯雅熱診斷和治療方案》 (衛辦醫發〔2008〕99號)

    四、黃熱病


    (一)基本知識
    黃熱病 (yellow fever) 是一種由黃熱病毒引起,經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之一,在《國際衛生公約》被列為國際檢疫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黃染、出血等,在某些暴發疫情中病死率可高達20%-40%。蚊媒傳播是黃熱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蚊媒通過叮咬黃熱病毒感染的人或動物而被感染,再通過叮咬的方式將病毒傳播。不同種類的伊蚊和趨血蚊種可傳播該病毒。


    黃熱病潛伏期一般為3-6天,最長可達14天。臨床表現差異很大,病情可從輕度自限性到致死性感染。人群對黃熱病毒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種疫苗后可以獲得持久免疫力,目前尚未發現再次感染者。


    (二)流行地區及概況
    黃熱病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全球每年90%的報告病例發生在非洲。目前黃熱病流行國家報告資料反映的流行情況,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世衛專家調查后指出,近10余年來由于衛生設施不足或者誤診,非洲黃熱病病例漏報情況嚴重。據估計,僅非洲大陸33個黃熱病地方性流行區國家,每年的病例數應有20余萬。2015年以來,非洲安哥拉、剛果(金)等國先后暴發黃熱病疫情。2015年12月-2016年9月,安哥拉已累計報告黃熱病疑似病例4065例,確診病例884例,死亡病例372例。2019年截至9月29日,尼日利亞累計報告2853例黃熱病疑似病例,78例死亡(病死率為2.7%)。


    目前在無黃熱病流行的國家/地區中有少量輸入性病例。我國2016年3月中旬報告里首例輸入性病例,患者來自安哥拉,從北京機場入境,未發生本地傳播。 


    該病在流行地區全年均可發生,蚊媒活躍季節高發。在南美洲和非洲,每年3-4月份病例較多。


    (三)個人、團體前往的預防指引
    1.預防接種是防止黃熱病暴發流行和保護個人的有效措施。接種疫苗10天內,90%以上的人可獲得有效免疫力;30天內,99%的人可獲得有效免疫力。對大多數旅行者來說,接種1劑足以提供持久的免疫保護,甚至產生終身保護,無需加強免疫。 
    2.密切關注全球黃熱病疫情動態,前往疫情國家和地區旅游及工作的人員注意做好預防接種和防蚊蟲叮咬等相關工作。
    3.保持均衡的飲食、規則鍛煉、注意休息、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4.在疫區旅行、生活、工作時,盡量避免野外露宿,減少人蚊接觸。
    5.從黃熱病流行地區歸國的人員入境時如有發熱、寒戰等不適癥狀,及時向海關主動申報,配合海關進行排查。
    6.從黃熱病流行地區回國人員注意做好自身醫學觀察,回國1周內出現發熱、寒戰等不適癥狀應盡快就醫,并主動告知醫生旅行史。


    (四)政策及技術文件
    1.《黃熱病防控方案(2016年版)》(國衛辦疾控函〔2016〕382號)
    2.《黃熱病診療方案(2016年版)》(國衛辦醫函〔2016〕323號)

     

    五、埃博拉病毒病


    (一)基本知識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出血性傳染病。主要通過接觸病人或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臨床表現主要為突起發熱、出血和多臟器損害。埃博拉病毒病病死率可達50%-90%。埃博拉病毒可分為扎伊爾型、蘇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萊斯頓型。除萊斯頓型對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種亞型感染后均可導致人發病,其中扎伊爾型毒力最強,蘇丹型次之。潛伏期為2-21天,一般為5-12天,人群對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無年齡和性別差異。發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可能與其暴露或接觸機會較多有關。尚無針對埃博拉出血熱的特異性治療措施,主要是對癥和支持治療。


    (二)流行地區及概況
    埃博拉病毒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發現,主要在烏干達、剛果、加蓬、蘇丹、科特迪瓦、南非、幾內亞、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尼日利亞等非洲國家流行。2014年,西非國家幾內亞、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尼日利亞等西非四國暴發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同年8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總部宣布,此次爆發的埃博拉病毒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并且是該病近40年歷史上規模最大、最嚴重和最復雜的疫情。直到2016年3月29日,世衛組織正式宣布此次國際社會關注的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突發公共衛生緊急狀態結束。此次疫情共報告病例28646例,死亡11323例,其中塞拉利昂報告病例14124例,死亡3956例;利比里亞報告10675例,死亡4809例;幾內亞報告3811例,死亡2543例;尼日利亞報告20例,死亡8例。美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均有病例報告。
    2018年8月以來,剛果民主共和國第10輪的埃博拉疫情暴發,截至2019年9月,該國埃博拉疫情仍在東北地區的北基伍省(North Kivu)、伊圖里省(Ituri)流行。2019年8月,南基伍省(South Kivu)出現埃博拉病毒病病例,截至目前近21天未出現新病例。根據WHO通報,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29日,該國累計報告病例3191例,死亡2133例,病死率66.84%。7月17日,WHO宣布,此次剛果民主共和國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三)個人、團體前往的預防指引
    1.密切關注全球埃博拉疫情動態,前往疫情國家和地區旅游及工作的人員注意做好預防工作,避免與疑似病人密切接觸,不要有握手等皮膚接觸行為,不要共用杯、碗等生活用品。
    2.保持均衡的飲食、規則鍛煉、注意休息、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3.從埃博拉流行地區歸國的人員入境時如有發熱、出血等不適癥狀,及時向海關主動申報,配合海關進行排查。
    4.從埃博拉流行地區回國人員注意做好自身醫學觀察,回國21天內出現發熱、出血等不適癥狀應盡快就醫,并主動告知醫生旅行史。


    (四)政策及技術文件
    1.《埃博拉出血熱防控方案(第三版)》(國衛發明電〔2014〕56號)
    2.《埃博拉出血熱診療方案》(國衛發明電〔2014〕69號)
    3.《埃博拉出血熱相關病例診斷和處置路徑》(國衛發明電〔2014〕44號)
    4.《口岸埃博拉出血熱留觀病例與疑似病例轉運工作方案》(國衛發明電〔2014〕46號
    5.《埃博拉出血熱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第二版)》(國衛辦醫發〔2014〕70號)

    六、中東呼吸綜合征


    (一)基本知識
    中東呼吸綜合征是一種由新型冠狀病毒(ME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目前主要在中東地區流行,駱駝可能是MERS冠狀病毒的主要宿主,人際間通過密切接觸和近距離飛沫傳播,醫院內感染傳播是疫情暴發的主要原因。潛伏期為2-14天,人感染MERS病毒后,臨床可表現為無癥狀或輕度呼吸道癥狀,也可發展為重癥病例,甚至死亡。典型臨床癥狀為發熱、咳嗽和氣短。肺炎較為常見,也可伴有腹瀉等胃腸道癥狀。老年人、免疫缺陷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在感染后更易出現嚴重癥狀。目前尚無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


    (二)流行地區及概況
    2012年以來,中東呼吸綜合征已在中東地區(11個:沙特、阿聯酋、約旦、卡塔爾、科威特、阿曼、也門、埃及、巴林、黎巴嫩和伊朗)、歐洲(8個: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希臘、荷蘭、奧地利和土耳其)、非洲(2個: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亞洲(5個: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中國、泰國)與美洲(1個:美國)等27個國家報告。


    目前,中東呼吸綜合征仍在沙特等中東國家流行,并持續向外輸出個案。據WHO最近通報,截至2019年9月底,全球27個國家累計報告MERS病例2468例,死亡851例,病死率為34.48%,其中沙特阿拉伯報告了84.16%的病例(2077例)。


    (三)個人、團體前往的預防指引
    1.在中東地區旅行、生活、工作時盡量避免與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密切接觸;盡量避免接觸駱駝、蝙蝠等動物及其排泄物;隨身準備一次性防護口罩,必要時佩戴。
    2.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駱駝奶等動物產品,不食用未煮熟的動物肉類或產品。
    3.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遮住口鼻,用后將紙巾丟進垃圾桶并洗手。
    4.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合理營養,適當運動,提高自身免疫力。
    5.保持室內通風,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場所長時間逗留。
    6.旅行中如果出現發熱、咳嗽和氣促癥狀,應當立即就醫,避免與其他人員密切接觸,近距離接觸時應配戴口罩。
    7.中東呼吸綜合征流行時,應盡量避免前往中東地區等中東呼吸綜合征流行地區。
    8.接觸來自中東地區的急性發熱、肺炎病例時應做好個人防護,若出現發熱、肺炎癥狀,應及時就醫,并主動告知醫生有類似病例的接觸史。
    9.從中東地區歸國的人員入境時如有發熱等不適癥狀,及時向海關主動申報,配合海關進行排查。
    10.從中東地區回國后14天內出現發熱等不適癥狀盡快就醫,并主動告知醫生旅行史,以便早診斷、早治療、早隔離。


    (四)政策及技術文件
    1.《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防控方案(第二版)》(國衛辦疾控發〔2015〕34號)
    2.《中東呼吸綜合征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2015年版)》(國衛發明電 [2015] 32號)
    3.《中東呼吸綜合征病例診療方案(2015年版)》(國衛發明電〔2015〕32號)
    4.《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中疾控應急辦〔2013〕375號)

     

    七、瘧疾


    (一)基本知識
    瘧疾(malaria)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傳染病。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主要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主要特征為全身發冷、發熱、然后出汗退熱,長期多次發作后,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部分惡性瘧病例可能導致腦型瘧或其它并發癥,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二)流行地區及概況
    目前全球有 91個國家和地區流行瘧疾,據WHO報道,2017年全球報告2.19億瘧疾病例,其中43.5萬人死亡,92%病例來自非洲,5%來自東南亞地區,2%來自地中海地區。在我國,瘧疾病人由20世紀70 年代初的240多萬減少到目前的幾千例,近年來流行區的范圍已大幅度縮小,除個別省份外,全國大部分地區已消除本地感染瘧疾病例。廣州市2009年至今已沒有本地感染瘧疾病例,并于2017年實現消除瘧疾目標,但輸入性瘧疾病例不斷增加,杜絕輸入性病例引起本地繼發感染病例是當前的主要任務。


    (三)境外旅行預防瘧疾指引
    1.出發前,可以查詢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健康主題網頁或電話廣州衛生熱線12320了解更多瘧疾預防知識,通過網絡查詢旅游部門、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的旅游提醒,了解當地疾病流行情況,做好知識準備,并可購買一些防蚊藥品后再前往;
    2.到有空調或裝有防蚊網的地方住宿;
    3.于外露的皮膚及衣物上涂抹蚊蟲驅避劑;
    4.如果蚊蟲密度高,建議現場噴灑滅蚊藥物;
    5.旅游人士如在旅行途中或從旅游地區返回后出現如下癥狀:周期性發熱、發冷;乏力,頭痛,四肢酸痛等,需及時去正規醫院進行診治,并主動告知醫生近期旅行史,以便醫生及早診斷治療。


    (四)政策及技術文件
    1.瘧疾的診斷(WS259-5015)

    2.瘧疾控制及消除標準(GB26345-2010)

    3.廣州市消除瘧疾工作方案(2016-2020年)

    4.全國消除瘧疾技術方案(2015年版)

     

     

  • 短篇强系列小说公交车